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血緣與環境

在Baltimore叔叔家的這幾天
閒來沒事翻了一下嬸嬸買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其中一篇"華語情結"特別被嬸嬸用標籤紙註明了起來
吸引了我的注意
裡面提到了語言在新加坡的變遷
最老一輩的人最熟悉的是他們在移民前在中國大陸所講的方言
到了他們的下一輩之後變成新加坡所謂的標準華語
再到了下一輩
政始推行的雙語政策讓英文反而變成了主流語言
有些人甚至無法用中文溝通

余秋雨所描述的現象其實也發生在我的家族
以我家來說
我的爺爺奶奶是從大陸廣東來的
廣東話是他們最熟悉的語言
由於成長環境的關係
我爸和我奶奶都是使用廣東話來溝通
但是由於從小教育的關係 他自己最舒服的語言仍是國語
而他自己也知道他的廣東話和真正的廣東人還是有些距離
到了我和我哥之後 除了簡單的 從小聽到大的那幾句之外
我們可以說是完全不會廣東話的

而我叔叔那邊的情況與余秋雨所描述的情況更相像
我叔叔的情況和我爸一樣
但是他們的小孩 也就是我的堂哥堂弟
最熟悉的語言是英文
不過由於他們小時候都有上中文學校還有每年都會回台灣的關係
我們還可以用簡單的中文溝通
不過廣東話的影子可以說在他們身上一點也不剩了

簡單來說
我家的語言轉變是 廣東話(奶奶)->中文/廣東話(我爸)->中文(我和我哥)
我叔叔家 廣東話(奶奶)->中文/廣東話(叔叔)->英文(堂哥堂弟)

雖然對於我這一輩來說
我和我哥不會廣東話或是我堂哥和堂弟不會中文
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我們依舊可以過得很好
不過利益上來說
多會一種語言等於是進入另一個文化的門票
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情感上來說
我試著去想像 如果我是我奶奶或是我嬸嬸
看著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文化沒有辦法在自己的後代傳承下去
自己應該會有些遺憾吧
因為所謂的傳承
並不僅止於基因 外貌等生物特徵
更包含個人所附屬的文化 價值觀 傳統等
語言無庸置疑是其中之一
而我想所謂的"華語"或是"廣東話"情結
大概就是如此產生的吧
也難怪即使我堂哥堂弟小時候都很排斥去上週末的中文學校
我嬸嬸還是逼著他們去上直到高中

小時候我叔叔一家人幾乎每個夏天都回台灣
我也很自然地和我堂哥堂弟玩在一起
小時候對於彼此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其實沒有什麼感覺
但是到了現在
譬如說當我帶他們和我的朋友一起玩
或是我在美國參加他們朋友的party
這個差異就非常明顯了
很多的slang 笑點 隱喻彼此都不懂
語言文化都到了彼此能夠理解的極限
於是我開始想
當人與人之間只剩下所謂的"血緣"關係的時候
這樣的連接是有多強烈呢?
要不是他們會一些中文 我會一些英文
一年好歹會見個一次面
我們大概就僅止於知道有個堂哥堂弟在世界的另一端吧
然後呢?

而中華文化和美國文化對於血緣的感受度其實有一些差異
剛來到美國時去參加一個教會辦的city tour
每個人會有一個外國家庭接待開車去參觀城裡的有名景點
接待我的是一對父子
在跟那個白人爸爸聊天的過程中剛好講的這個話題
他說他和其他的學弟姐妹幾乎沒有在連絡
節慶也不會聚在一起
並不是因為感情不好
單純只是他們習慣以自己的家庭為中心
這和中華文化重視家族關係真的很不同

由於我叔叔明年夏天就要回台灣了
今年大概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美國一起過聖誕節
而我和我哥現在人又在美國
人越長越大只會更加忙碌 有自己的生活和規劃
下一次兩家人再聚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於是我把上面的這些感想在離開Baltimore的前一天跟了我堂哥講
其實沒有預設什麼
也沒有期望我堂哥能理解
只是單純覺得有一對生長在不同文化環境卻擁有血緣關係的堂兄弟
是一個很奇妙的經驗
為這個奇妙的關係下個註解 不為過吧

不過我相信他懂的

1 comment:

fufu said...

yeah... i think malaysia have more languages and dialects... but in the future... only english, mandarin and malaysian language.... dialects will sooner disappear i mean!! anyway wish you are doing great in the states... happ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