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剛剛要入睡,只是想到今晚沒有聽到大家分享對於這本書的感想,當然可能很多人
沒有時間將它看完,有些人可能在之前e-mail的討論已經透漏了一些,不過我還是覺得有
些遺憾,因為我並不是一位文史專家,無法了解一本史書該怎麼寫、要用什麼角度來解讀
歷史、如何跳脫意識形態等問題,我只是單純地想知道不同背景的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會
有什麼最直接的感覺,於是我想打鐵趁熱,趁著還沉浸在大江大海的情緒中的時候跟大家
分享我對於這本書和聽完龍應台在台北新書演講會後的感想。
我對於這本書的主題其實是相當感興趣的,因為我本身來自於一個外省家庭,我的爺爺奶
奶外公外婆都是在1949年從中國大陸隨著蔣中正政府遷移到台灣的,了解他們走過的歷史
,對於我來說像是一趟尋根之旅。在我看之前我其實預期著這是本告訴我歷史真相的書,
能夠告訴我我的長輩們是如何走過那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但是當我看完後才知道一點也
不是。老實在看的過程中我並沒有熱淚盈框過,大概是因為閱讀著電子版比較沒有感覺,
另外也因為我從未經歷過戰爭,所以書中許多描述的場景對我來說就僅止像以往看歷史故
事書的感覺。我反而比較留意到的是這整本書所散發出的自省味道和這些小人物們所經歷
過的事件究竟留下了什麼給後人。
我最首先的感覺是龍應台有試著為這一群小人物或是在戰爭巨輪下犧牲奉獻的人發聲、平
反,而且是很直接地出自於他本身對於這些人的同情、理解和情感,當這個感覺一出現我
就想,嗯,這應該不是一本"史書"了。他試著想要告訴我們歷史是由各種不同的面向和原
因串連而成,當兩岸政府領導人如何敘述這些戰爭的正當性時,有多少人只是無從選擇地
被迫加入,他們的一生就被這樣決定了,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辛酸。當七十軍狼狽地
踏上台灣的土地來接收台灣時,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在來之前已經經歷了多少艱辛的戰役
,在船上又多麼地不適。在未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時,就為一段歷史下結論,是否對太
多人不公平?多少的成見誤會就這樣莫名地形成?
再來我覺得也是對於戰爭的控訴,就像龍應台在書中寫的,『戰爭,有「勝利者」嗎?』。
可能有,但是我覺得卻為每個人都造成了遺憾。暫別,在動亂之中就成了永別(引述龍應台
在新書演講會的用語);六十年後回到家鄉,可能連家鄉都沒了;國家失去幾百萬重要的資
產─人民;更遑論斷一條腿、少一隻手了。當有了遺憾,勝利和失敗要如何區別呢?在這樣
的高度上,無論是兩岸哪個政府都一樣了。
以上兩段是我覺得龍應台在書中很明白想要表達出來的。
接著是我在他的演講會中所聽到讓我覺得很有感覺的一段。他說唯有能夠了解彼此的「痛
」,才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寬容。本省外省的情結、兩岸之間的對立,都是因
為我們沒有能夠真的了解彼此。我想我們的歷史教育必須要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不只是傳
達一種意識形態,就像大家之前討論的,仇恨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
剛才和我爸媽視訊的時候剛好趁機問了一下他們對於他們上一代了解多少,剛好聽到了一
個有趣的小故事:我外公是一位軍人,他在年輕的時候國共兩軍都在招考新血,他一開始
跑去參加共軍的考試,結果沒有上,才跑去參加國民黨的考試,最後進入了黃埔軍校,於
是才到了台灣,然後才有我媽,才有我。只是覺得命運的小轉彎往往把人帶向一個完全不
同的世界,真的相當有趣。現在真有一種想要回台灣聽我還健在的奶奶和外婆說他們那一
段往事的衝動啊。
以上是我一點小小的心得感想,文筆不好、思想不夠焠鍊,就請大家將就著看吧XD
終於可以安心入眠的電機宅男亮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